漢武帝時就已出現(xiàn)類似“龍吻”之物,當時的大殿上雕刻了一對“蚩”的尾巴
沈陽故宮崇政殿,俗稱金鑾殿,是清太宗皇太極日常朝會之所。在它的殿頂上有四條垂脊,聚焦于一條突起的大脊上。
有趣的是,在垂脊上裝飾著五個兇神惡煞一般的蹲獸,分別被稱為:狻猊(suān ní)、斗牛、獬豸(xiè zhì)、鳳、押魚。但***為兇狠的形象卻在大脊的兩端,那就是張著大口死咬著大脊的兩個獸頭,被稱為“龍吻”,又叫“吞獸”,樣子很嚇人。
那么,古人為何要在大脊的兩端設計兩個獸頭呢?
龍吻的形象為何相對豎立
沈陽故宮大殿的建筑為木結(jié)構(gòu),按照民間傳說,以獸鎮(zhèn)脊,是為了避火消災。
對于崇政殿大脊兩端張開巨口吞脊的龍吻,民間有這樣一個傳說:龍王二子爭奪王位,以先吞下屋脊者稱王。龍弟乘兄吞脊之時,拔出劍來刺兄于脊上,劍柄尚露在外面。所以,龍吻的形象為相對豎立,張嘴翹尾,起著吉祥美、裝飾美和保護建筑等功能。
實際上,這兩個龍吻就是琉璃瓦件。琉璃瓦件在清代分為十等,術(shù)語稱“十樣”。因***樣無編號,第十樣有編號而無實物,故而***大的從第二樣開始,到第九樣結(jié)尾。大脊兩端安裝的是二樣吻,為二樣黃色琉璃瓦,體制***尊、構(gòu)件***大,因此也叫大吻。
此外,龍吻的別名有很多,如正吻、大吻、墀吻等。但追根溯源,其***初卻叫鴟尾、蚩尾,造型與現(xiàn)在不太一樣,后來又被稱為鴟吻。
漢武帝聽了風水先生的話
漢武帝劉徹在朝的時候,曾建了一座宮殿叫柏梁殿,后來被一場大火燒毀了。對此,劉徹心里十分惋惜,于是,在復建時,請來了風水先生,討教防火之法。
風水先生提出,在新建的大殿上要雕刻上一對“蚩”的尾巴,便可保大殿無恙。古人認為,蚩是一種海獸,翹起尾巴能高過頭,故也稱蚩尾。劉徹采納了這一建議。此后,這種建筑的形式,逐漸演變成了一種建筑制度。
晉時,殿宇上的脊飾多作魚尾形象,并正式命名為“鴟尾”,因為民間認為,鴟尾能激起水浪降雨。宋代做成的鴟吻則頭大尾小,金代接近于龍形。宋明之際,龍生九子的傳說廣為流傳,龍的地位越來越高,造型也越來越豐富。這時,脊飾變成了螭吻,由龍子取代海獸,鴟吻演變成龍吻。
清代龍吻的造型很奇特,龍吻由大嘴、通口脖子、火焰、草及龍的前后爪、小腿、卷尾構(gòu)成,把蜿蜒的身軀刻在吻體的中間,龍尾高卷,尾后插有五股云紋長劍把,口中吞著大脊。古書《易經(jīng)》有“飛龍在天”的話,象征***高的統(tǒng)治者。此后,封建王朝各代都以龍為***,在帝王的宮殿上,更是以龍的圖案為主題。
明清兩代統(tǒng)治者把這些琉璃塑造的珍奇視為***,尤其是龍吻,在安裝之前,要派品級至高的大臣趕赴窯廠迎接。在安裝時還要焚香,行跪拜儀式。沈陽故宮崇政殿的大脊上就是這種龍吻。
崇政殿上還有一排“仙人走獸”
傳說中龍為麟蟲之長,形體能長短變化,即能暗能明,能細能粗,能短能長,春分而登天,秋分而潛淵。
據(jù)許慎《說文解字》中記載,神龍在天地紛亂的時代中,生下了九個完全不一樣的兒子。《易經(jīng)》也說,龍未飛上天為蟠龍,守在房脊上的這條龍,叫好望,也叫龍子嘲風。因為它既喜歡遠眺,又可以吞東西,還可以滅火。所以,人們常常會在宮殿的脊梁上,看見它用口叼住主梁的兩端。此外,人們?yōu)榱朔乐顾艿?,還要用長劍把它牢牢地固定住。
在沈陽故宮的崇政殿上,還裝飾著一排由人物和飛禽走獸組成的“隊伍”,叫做仙人走獸,猶如一排天兵天將護衛(wèi)著金鑾殿。仙人走獸的數(shù)目、名稱以及排列順序都是固定的,垂脊安裝的走獸瓦件總數(shù)***多的是十一個,要在等級***高的殿脊上排列。使用者在全國屈指可數(shù),北京故宮也只有太和殿一處。它的排列次序是仙人騎鳳、龍、鳳、獅子、天馬、海馬、狻猊、押魚、獬豸、斗牛、行什。
實際上,使用時要依建筑體量的大小、等級高低等做出規(guī)定,數(shù)目多少不一,***少用二個,即一個仙人一個走獸,或用三個、五個、九個、十一個。但不論走獸多少,仙人是必須固定使用的。
龍吻可以起到保護建筑的作用
從建筑角度上看,飛禽走獸同龍吻一樣,都是從實用中產(chǎn)生的。為了保護殿頂脊與脊之間交接處不致遭受雨水侵蝕,要罩以陶制器件,使之銜接穩(wěn)定。雖然各種飛禽走獸的形象被創(chuàng)造出來,并逐漸演變成建筑藝術(shù)品,卻一直被帝王們壟斷為獨享之物。它們象征著皇帝是“真命天子”,寓意天下一統(tǒng),四海珍禽、八方異獸齊集來朝。利用猛獸的威嚴,增加大殿的莊嚴氣氛,并有滅除災害、剪除邪惡的意義。而龍吻則有增強大殿威嚴氣氛的裝飾作用,同時還具有使用價值。
龍吻所安設的位置是正脊和垂脊交接處,兩脊在此處成九十度角,是屋頂***容易受到雨水侵蝕而發(fā)生滲漏的地方,故在此處的建筑構(gòu)件,也容易松散而脫落,因此安設龍吻可以起到對它的保護作用,集裝飾性和實用性為一體。
金鑾殿是皇權(quán)的象征,在它上面裝飾了神秘的“龍吻”,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,也會讓大臣們產(chǎn)生一種敬畏的感覺,這一切都是為了用來襯托帝王之尊。
在清帝臨朝御政的崇政殿殿堂上,有許多吉祥寓意的陳設品:鶴式燭臺、塔式香亭、太平有象等。除此之外,還有一件***為奇特的陳設品,名叫(lù)端。
在殿堂上的端,要在它的空腹中點燃檀香木,由口中噴出裊裊香煙,彌漫整個宮廷,以增加朝堂上的神秘氣氛。這讓遠處三拜九叩,大禮參拜的大臣們難以看清楚煙霧繚繞的大殿內(nèi),皇帝到底是什么樣。
端的樣子很特殊,既有點像麒麟,也有點像小豬,身上有麟甲,角長在鼻子上面,矮足,腳趾如牛蹄,神態(tài)憨樸而威嚴。端是傳說中的一種瑞獸,只有在古代盛世才會出現(xiàn)。
據(jù)《南村輟耕錄》載:元太祖駐師西印度時,忽有一獸,闖進其帳幄。此獸身高數(shù)十丈,頭上長著一支獨角,樣子似犀牛,而且能像人一樣說話。太祖驚訝不已,怪獸對他說:“此非帝世界,速還?!币馑际钦f讓太祖撤軍,否則會遭遇不測。這讓太祖的手下極為震撼,太祖也十分惱怒,剛想命弓箭手射殺它,這時,博學廣聞的大臣耶律文正王向太祖奏稱,此獸名叫端,只有圣人出世它才出現(xiàn),遇見此獸乃是大祥大瑞。太祖被此說解釋得盛怒全消,遂傳令退離。
當然這個故事的出現(xiàn),很可能是蒙古軍因為戰(zhàn)線過長,發(fā)生了士兵厭戰(zhàn),而且在這里也遇到了強烈的阻擊,戰(zhàn)事困難,不能再戰(zhàn)。但怎么撤軍呢?必須有個好的理由。
于是,文人們從《史記》等文獻中找到了關(guān)于端的記載,予以附會而成故事。端的出現(xiàn),寓意元太祖已經(jīng)完成了天下統(tǒng)一的大任。從元以后,各朝皇帝便把端的造型作為陳設品擺在宮殿上,以此表明自己為賢德之君。